一、概况
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近3亿亩,年使用量145万吨,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地膜投入量和应用面积越来越大,农田残留地膜污染已呈现日趋严重的态势,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耕地质量下降、作物减产、品质降低以及农事操作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农田残膜污染已成为影响地膜覆盖种植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切实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成套方案。
通过过去十多年的系统研究,已经明确了我国地膜应用和残留污染的总体状况,构建了地膜合理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农田残膜调查方法和标准、农田残膜污染分等定级标准;研发、改进和升级一批适应不同区域、 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的地膜回收机具;研制出系列适合典型区域、典型作物生长需求和栽培模式的新型生物降解地膜产品;提出不同区域残膜污染农田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构建残膜污染农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残膜治理技术推广机制和技术支撑服务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该技术模式对于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有效防控农田地膜残留污染,实现农业部2020年地膜残留污染控制目标具有重大支撑作用。
二、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PE地膜覆盖技术
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原材料在发达国家有成熟的应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欧洲 EN 13432,美国 ASTM D6400,澳洲 AS 4736。三种标准均规定薄膜能够完全为微生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并且降解产物不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三种标准对生物降解的界定方式如下:在温度为60℃,湿度90%的普通土壤中,薄膜能够在90天内完成90%以上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并且对发生降解的土壤进行重金属检测,以及植物种植和蚯蚓养殖,通过植物和蚯蚓的生长状况判断土壤是否收到危害。
1、具有完全生物降解性
完全生物降解地膜采用国际认证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经针对地膜要求的共混改性,再经过地膜制造吹膜制成,产品标准符合国际权威认证的要求,实现了从源头生产到使用后处理的全过程环保。
生物降解地膜,在实验室和大田试验均能获得良好的降解效果。根据欧洲EN 13432 要求,测试条件在60℃,90%湿度的普通土壤环境下进行。可以看出,每隔7天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地膜逐渐被微生物消化分解的过程,到第七周,地膜已基本化为肉眼不可见的碎片。而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测试的结果,完全生物降解地膜90天内完成了90%以上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在实验室条件下的降解过程记录
2、具有与普通聚乙烯地膜相当的使用力学性能
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具有与普通聚乙烯地膜相近的使用性能,能够满足现有的农业生产需要。
对比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聚乙烯地膜的力学性能可以发现,两种地膜的力学性能差异不明显,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一些力学性能上强于普通聚乙烯地膜,具体在田间使用时,在碰到狂风等恶劣气候情况时,普通聚乙烯地膜被破坏,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保存良好。
3、具有优异的保温保墒性能
地膜对作物保产和增产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在于对土壤的保温保墒作用。因为水蒸气蒸发会带走大量的热,地膜的保温性很大程度上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膜的保水性。因此,确保地膜的保水性,即能很大程度上确保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通过独有技术确保了其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保水性能,使其保温保墒性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差异不大。